4月23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合作项目课程中心在多功能厅1117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分享课。
胡小礼以“旅游”为主题,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设计了一堂深度融合语言实践、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英语课,展现了“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模式。整个教学流程呈现三阶任务链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课前,教师通过“视频模仿创作+关键词句预习”双任务激活学生经验。学生需观看教师提供的DeepSeek生成的旅游经历范例视频,并模仿撰写个人旅行故事,同时预习旅游场景高频表达,为课堂深度互动奠定基础。课中教学呈现三大亮点:通过检查个性化旅游故事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语言输出状态,随即解析教材中五个旅游短对话,强化情境化语言输入;分组讨论“自由行VS跟团游”时,教师巧妙植入旅游安全议题,学生在对比交通、成本、灵活性等要素过程中,同步强化“安全预案”“文明旅游”等责任意识;聚焦旅游广告文本分析,学生通过解构宣传话术、模拟长对话,掌握“highlight unique selling points”“create emotional appeal”等专业写作策略。课后作业设计彰显教学智慧:要求学生借助AI工具撰写黄山英文介绍,但必须明确标注个人创作部分。该设计既顺应数字化学习趋势,又通过“人机协作——贡献标注”机制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与技术批判思维。
潘海燕老师围绕“时尚”这一主题分享了高职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其授课内容包含词汇拓展、话题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活动。在每一环节中渗透思政内容,如勿盲目追求时尚、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旨在系统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次教学实践凸显三大时代性教育特征。具身学习理念:从模仿视频创作到分享个人故事,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表达”的完整认知闭环,语言学习深度锚定于真实生活经验。技术伦理教育:作业设计中“AI可用但需标注”的要求,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筑牢学术道德防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将安全意识融入专业讨论,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体现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
在讨论环节,与会老师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将语言工具性、人文性与职业性深度融合,既对接旅游管理专业需求,又培养数字化时代核心素养,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撰稿:胡小礼
初审:张敏
终审:张圆圆


